|
用戶如何以“光儲直柔”控制碳排放參與虛擬電廠獲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事關民族的永續發展!也是國家和企業組織的必然選擇! 固然,2030年碳達峰還有5-7年時間,但達峰后距離2060年碳中和僅僅30年(發達國家一般是70年才碳中和),所以十四五期間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效率提升必將首先傳導到具體工業和建筑等主要排放產業,交通和居民意識更多是引導 各類化石能源直接燃燒(燃煤電廠為主)CO2排放約45億噸、非燃燒的工藝過程(如水泥、鋼鐵、玻璃等生產)CO2排放30億噸,兩者合計占比接近80%排放,能源關聯領域碳排放依然是主要,但能源又是剛性需求,所以可再生能源的結構比例決定這碳達峰和碳中和效果 同時,正能效服務始終堅持“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但當前提高能源效率是關鍵”理念,就目前消費的49.8億噸標煤中,戴彥德先生給出的數據: 1、低效和能源浪費占比20%; 2、直接和間接出口能源占比20%; 3、政策效率造成的重復建設導致的能源浪費占比15%;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可以為我們提供無上限的能源想象空間(包括使用和套利),但能源效率(節能和智能化)的提升可以對雙碳目標和企業降低費用更為現實和有效 碳排放控制 比如建筑雖然不是控制碳排放主要行業,但在全國碳交易和CCER等市場型(區別強制性和財稅型)政策工具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下,企業主動的參與不僅有直接降本收益,同時還能產生新增綠色收益,從能源消費者變成能源生產者和創新者,以此跑贏競爭對手: 1、建立自己碳排放核算體系,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碳排放邊界(“范圍一”和“范圍二”)確定,并同步實現智能化建設 2、制定減碳計劃完成企業責任,比如“光、儲、直、柔”微電網系統的建設 3、主動出擊融入碳市場增加收益,企業結合自己碳配額指標等,可以預先鎖定需求,以自己的超用或節約的判斷,實現碳交易市場的現貨甚至期貨的套利 4、實現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低碳申明和競爭力指標,進而實現“范圍三”的受益 “光、儲、直、柔”是個啥 光—源端,光伏風力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企業既有存量建筑的閑置空間(屋頂等),實現企業電力使用的低價(直接降本)和綠色低碳(間接降本),同時有效美化和代替部分建筑材料,降低企業能耗等多重收益,尤其隨著光伏系統集成的成本優化,單純光伏系統投資就具有極強的收益率 儲—電力(化學電池、物理儲能)和熱力(相變材料和傳統介質)的儲存,有效平緩負荷曲線與電源曲線,實現最大化收益 直—低壓直流配電系統和直流負荷,直流高壓母線的電壓則由入口的交流—直流整流器控制,通過調節直流母線電壓,調控建筑的瞬間用電功率。這樣,建筑用電就從以前的剛性負載特性變為可根據要求調控的柔性負載特性,從而實現“需求側響應”方式的柔性用電。 柔——負荷具有可調節、可中斷,區別于剛新需求(用戶用多少電網供多少), 源荷互動的交直流混聯的微電網,業主將成為能源的供給者和創新者,通過能源交易獲得收益,成為受益者。不同功能的建筑、不同的光伏電池安裝量及不同蓄電池的安裝容量,通過調節直流母線電壓可實現不同的功率調節深度。蓄電池安裝量越大,實現的瞬態功率調節深度就越大。而當通過智能充電樁接入足夠多的電動汽車時,就可以響應電網要求,使建筑瞬態用電功率在0到100%之間實時調節。這時,一座直流供配電建筑就成為一座虛擬的蓄能調節電廠,可根據電網的供需平衡狀況進行削峰填谷調節。 虛擬電廠 2022年深圳成立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并起草出臺《分布式光伏必須接入虛擬電廠管理云平臺技術規范》。其中負荷聚合商就相當于電網與終端用戶之間的第三方代理商,把規模小、數量多的“散戶”聚集起來,并代表用戶去跟電網進行互動、交易。負荷聚合商等商業模式出臺,將會使業主實現最大化收益 虛擬電廠本身并不發電,而是將電網中大量散落的、可調節的電力負荷整合起來,加入電網調度,實現有效削峰填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供調頻、調壓、備用等電力輔助服務,增強電網安全性。 從這個意義上講,虛擬電廠其實是一座基于能源互聯網技術的“看不見的電廠”。與傳統電廠相比,它沒有廠房、機組,不占用土地資源,不燒煤不燒氣,并且能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有效利用。 虛擬電廠對外表現為一個可控電源,它既可作為“正電廠”向系統供電,又可作為“負電廠”通過負荷側響應配合系統削峰。 |